emsp;emsp;新华社乌鲁木齐3月24日电 题让楼兰活起千年神秘遗址的现代回响
emsp;emsp;新华社记者
emsp;emsp;楼兰,一个熟悉而又神秘的名字。
emsp;emsp;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名句脍炙人口。
emsp;emsp;身穿织物,足蹬皮靴,头戴尖毡帽,距今3800多年前的楼兰美女被发现时轰动一时,给人以无尽遐想。
emsp;emsp;在考古工作者的接续努力下,反映魏晋官吏制度的铜印张帀千人丞印古代书法艺术的辉煌呈现李柏文书一件件楼兰文物,一处处楼兰遗迹拂去黄沙重见天日,彰显着楼兰现存遗迹建设者的原属性,见证着西域与原的紧密联系,讲述着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emsp;emsp;楼兰在哪里?它因何而兴,因何而亡?它现在是什么样子?它给后人留下什么启示?
emsp;emsp;守护万里荒漠 千年故城
emsp;emsp;楼兰是我古代西域地方政权之一,地处新疆若羌县境内罗布泊北岸,因扼守丝绸之路咽喉,曾是西方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西文化荟萃之处。然而在辉煌了数百年后,楼兰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留下一个未解之谜。
emsp;emsp;100多年前,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罗布泊探险时,首次发现了楼兰并将之公布于众。从此,掀起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楼兰考古热。几十年,我科学家深入罗布泊,揭开楼兰神秘面纱,将淹没在历史浮尘下的辉煌文明重现人间。
emsp;emsp;如今的楼兰遗迹轮廓依稀可辨。通过航拍俯瞰,可见城郭基本为方形,占地面积10.8万方米。楼兰故城北区,坐落着残高约10.4米的佛塔遗址,不远处有一处官署遗存,考古工作人员叫它三间房。虽经风沙侵蚀,遗迹依稀可见,房屋用土块垒砌,西两间较狭,间一间较宽大,形制规格较高,布局严谨。
emsp;emsp;往事越千年,这些见证过楼兰兴衰的古遗址在狂风细雨,或风化或返碱或逐步被夷。为了保护楼兰遗迹,一群楼兰文物保护站的文保员扎根在环境恶劣的罗布泊,守护着古老文明。
emsp;emsp;19岁的阿迪力江·吉里力是文保员最年轻的一个。他的工作是在大漠深处日常巡视,不让文物盗窃者或者游客进入故城和附的墓葬群,一次大概两个时,大多时候,沿途只有死寂般的荒凉。
emsp;emsp;寂寞是这份工作的底色,也常有惊险时刻。多年前,保护站站长李鹏飞曾经碰到过拒不听劝,甚至抄家伙威胁他们的闯入者,最终在公安机关的帮助下,这些闯入者被全部带走,并搜出了他们试图盗走的文物。
emsp;emsp;大漠孤烟,雄关漫道。楼兰故城及边气候异常恶劣,最几年的气象资料显示,该区域8级大风天数年均高达80天,浮尘天气115天至193天,夏季地表温度70摄氏度。尽管环境艰苦条件恶劣,但提及工作,阿迪力江依然是满满自豪 这里所有的西,都是文物,都有着重要价值。现在楼兰有2处保护站,每个站都有人值守。
emsp;emsp;相关部门以最大努力保护了楼兰故城。李鹏飞告诉记者,2020年6月,铁西北科学研究的工作人员深入罗布泊,顶着高温和风沙,克服恶劣环境,对楼兰故城内的佛塔遗址和官署遗址进行长达170天的抢救性修复。
emsp;emsp;42岁的文保员马壮保护站前对楼兰知之甚少,而今他已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对守护故城感情逐渐深厚。我们与古迹为伴,耐得寂寞吃得风沙扛得暴晒,虽然苦,但甘之如饴。
emsp;emsp;见证华文明 多元一体
emsp;emsp;楼兰之所以蜚声海内外,除了它的消失之谜,还因为这里出土的文物具有多重价值。
emsp;emsp;三间房西面的垃圾堆里发现了诸多汉文佉卢文等木简和纸质文书,西域长史或长史的官衔及活动记载频频出现。
emsp;emsp;其,写于晋时期的李柏文书引人注目。据考古学家孟凡人考证,西域长史李柏在讨伐叛变的戊己校尉赵贞前,给焉耆王龙熙写下这封书信,意在争取其对自己讨逆的支持,避免腹背受敌。
emsp;emsp;由这些文字可知,这里曾是西域长史的治所驻地。楼兰博物馆馆长冯京表示,木简和文书的发现,证明当时楼兰是原王朝经略西域的重要门户,政府使用原王朝的制度和管理体系管辖此地。
emsp;emsp;2015年,张帀千人丞印字样的铜制官印在楼兰出土。考古人员表示,张帀可能是西域长史管辖下的某一地名。
emsp;emsp;在稳定的政治同体下,原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越越紧密,经济上互相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活动地域上交错,甚至血缘上渗透融合,你有我,我有你。
emsp;emsp;龙虎天禄等瑞兽昂首阔步,望四海贵富寿为庆九个字古拙奔放,楼兰出土的织锦,虽然右侧边缘已残,但其精美的纹样仍令人赞叹不已。
emsp;emsp;织锦铭文展现了汉代面对世界的博大胸襟,以及立高怀远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表达了对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说,带有吉祥语的织锦,其有不少是汉王朝封赏赐赠给西域绿洲城首领及贵族的礼品。
emsp;emsp;以丝路楼兰道为纽带的原西域交通大动脉有机地将军事政治及楼兰居民的生生活结合在一起,推动了我统一的多民族家的历史进程,华民族同体在政治同体下被进一步建构。
emsp;emsp;悠悠古丝绸之路上,楼兰也见证了西方的经济交流文化交流。考古人员曾在此发掘出自异域的海贝珊瑚和蚌饰件等。
emsp;emsp;透过楼兰故城佛塔遗址,可以看到公元3世纪至4世纪,这片土地盛行佛教的景象。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助理教授潘攀说,佛塔坐落于楼兰故城很重要的位置,它的存在证明佛教传后曾在当时的楼兰地区传播并发展。
emsp;emsp;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抢险加固前的佛塔遗址局部2019年11月14日摄;下图为抢险加固后的佛塔遗址局部2020年10月20日摄。新华社发铁西北科学研究有限公司供图
emsp;emsp;激活楼兰故事 声音
emsp;emsp;白云千载空悠悠,在楼兰遗址所在的新疆若羌县,一座楼兰博物馆拔地而起,这是我唯一一个以楼兰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冯京介绍,现馆藏文物5717件,其一级文物6件。
emsp;emsp;踱步展厅,展陈的一件件古老文物,似乎向今天的人们讲述彼时的生活万象,诉说着楼兰的千年沧桑。
emsp;emsp;史记·匈奴列传,是楼兰在史籍第一次亮相。汉武帝时,张骞凿通西域,开辟古丝绸之路,楼兰扼守南北两道之咽喉,商贾不绝,驼铃悠悠,一派繁荣景象。然而,辉煌数百年后,楼兰逐渐城郭巍然,人烟断绝。故城出土木简文书记载了当时耕地因干旱不能完成耕种任的情况,专家分析,河流改道断流罗布泊干涸是楼兰消亡的实质性原因。
emsp;emsp;如何复活沉寂上千年的楼兰?
emsp;emsp;2014年到2019年,科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五家科研单位,针对楼兰在内的罗布泊诸多科学问题开展综合性科学考察,这次考察用实物证据证实了汉晋时期楼兰以汉传文化为主导。
emsp;emsp;2022年春天,已故楼兰考古专家侯灿撰写的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正式出版。为楼兰的地理位置和规模从汉到晋的历史演变形态布局等提供了新的资料,并为楼兰测量提供了经纬度水渠道路建筑遗址的精确数据。
emsp;emsp;科考过程,一件件见证历史的文物重见天日。同时,加强楼兰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楼兰文物活起的工作也日渐兴盛。
emsp;emsp;楼兰出土的织锦残片是我们的灵感源。楼兰博物馆文创品的柜台前,工作人员向游客介绍。云气纹瑞兽纹等纹饰,长葆子孙延年益寿长乐光明等吉祥语,一件件交织楼兰文化符号和现代元素的书签U盘抱枕坐垫水杯手提包受到参观者青睐。
emsp;emsp;除了以文创品为载体,让楼兰故事走向远方,冯京介绍,博物馆还积极组织举办讲解员培训流动博物馆展楼兰文化研讨会,打造楼兰文化交流思想碰撞和成果展示的台。
emsp;emsp;若羌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组副书记局长李义宏介绍,若羌县深挖楼兰文化元素,发布我在楼兰等你楼兰我了等音乐作品,打造楼兰IP形象,以动画形式讲述楼兰故事,让神秘而遥远的楼兰文化活起。
emsp;emsp;楼兰遗址是丝绸之路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是各民族有享的华文化符号。李文瑛认为,楼兰见证了政府西域治理体系的构建,也见证了华文明自信拥抱世界。
emsp;emsp;楼兰是让世界了解方大的重要遗址。人民大学历史学教授孟宪实表示,内也越越关注楼兰研究,楼兰的思想和文化特性将在不断的深化研究进一步得到充分阐释。记者玉山杨皓蔡栋张玉栋张瑜王科文
emsp;emsp;技术专家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佛塔遗址建立数字化档案2020年10月20日摄。新华社发铁西北科学研究有限公司供图
emsp;emsp;这是2023年11月9日拍摄的若羌县楼兰博物馆外景。新华社记者 蔡栋 摄
emsp;emsp;这是在若羌县楼兰博物馆拍摄的反映魏晋官吏制度的铜印张帀千人丞印2023年11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蔡栋 摄
emsp;emsp;文物保护工作者抢险加固三间房遗址2020年9月12日摄。新华社发铁西北科学研究有限公司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