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双王城盐业遗址群揭秘寿光千年制盐史

2024年05月13日 ob体育

  海盐之都是继蔬菜之乡后寿光获得的又一张城市名片,这张金名片的获得离不开背后寿光北部众多盐业遗址群的支撑,其最主要的就是双王城盐业遗址群。在30方公里的遗址面积上分布盐业遗址80余处,通过发掘发现大量商时期煮盐的陶质盔形器盐井盐池路土运输道路和大型煮盐灶,以及金元时期的制盐遗迹。该遗址群的发掘和面世为早期煮海为盐提供了实物佐证,揭开了寿光千百年制盐历史的神秘面纱。

  修建水库调查发掘出全十大考古新发现

  双王城,史称盐城,又叫霜雪城。寿光县志民称此城日久陷于巨淀洼。汉代,这里曾经属于钜定县地。光绪年间,双王城一带尚属于古巨淀湖北边缘。据寿光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王德明介绍,双王城盐业遗址群位于双王城水库围,南界至寇家坞村西南,北至六股路村南,至马塘沟,西至新塌河岸,此地离渤海仅20余公里。早在1987年7月,寇家坞遗址就被发现,但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03年秋和2004年春,因南水北调线工程的双王城水库建设,省文化厅依惯例,与重点工程办公室和地方有关部门对该地区进行了两次调查发掘,发现遗址37处。

  此后从2005年至2008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省考古所寿光市博物馆等单位先后对双王城边更大范围进行了调查钻探和试掘工作,基本摸清了双王城作为一个盐业遗址群其分布范围遗址数量及时代。该遗址群30方公里,是目前沿海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盐业遗址群。已发现古遗址89处,其,龙山文化时期遗址3处属于龙山期偏晚,商代至西初期76处,时期4处。其含有金元时期遗址6处。

  2008年4月至2010年底,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寿光市文化局等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通过发掘,发现了商时期有的晚至宋金与制盐有关的卤水井卤水沟储卤坑盐灶灰坑等遗迹和大量煮盐用的陶盔形器,并全面揭露了殷商晚期到西早期及金元时期制盐工艺流程,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之处,为探索鲁北沿海商西和金元时期制盐业的生方式规模海岸线的变迁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2009年4月,双王城盐业遗址群被评为2008年度全十大考古发现。2013年5月,双王城盐业遗址群被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商早期制盐心古代盐业官营制度的雏形

  据记者了解,双王城遗址群考古发现大量古代制盐遗迹,包括保留完整的制盐作坊蒸发池盐井盔形器等。遗址群面积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密集保存之完好全罕见。难怪考古专家形象地比喻,该遗址的发现可以说是抓住了盐业生的牛鼻子。

  晚商时期,商人的势力已经退出晋西南地区。其征夷方的目的,就是控制并保护鲁北地区的海盐,并依靠家的力量,对盐业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王德明告诉记者,从出土器物及遗址规模看,这里是殷商王朝制盐心,至齐早期延续了制盐工艺和规模。在这么大范围内发现如此密集与制盐有关的商遗址,必定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此大的制盐规模已是业作坊或个体制盐方式所不能企及的,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家统治阶级已开始派驻专员及专门机构对盐业生进行控制和管理。

  专家认为,商时期这里的制盐工业已存在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是家控制下的盐业生官基地,这也是古代盐业官营制度的雏形,比文献所记录的时期齐盐业官营制度早数百年。

  揭露了商及金元时期制盐工艺流程

  双王城遗址群出土最多的一种器具就是盔形器。专家认为,从用途上推断必定与古代制盐有关,应是一种制盐工具。通过发掘,基本可以揭示商时期的制盐流程

  从卤水井遗迹发现的坑井提取卤水,经沉淀池沉淀蒸发池蒸发提高卤度后,舀入灶室两侧的蓄水坑。灶室内,一人在火道旁烧火,两侧有人不断从蓄水坑里舀出卤水倒入盔形器,随着温度升高,卤水蒸发,再不断向盔形器内添加卤水,并不断地撇刮漂浮在盔形器内的硝碱钙类,待盔形器内盐煮满后,打碎盔形器,取出盐块。

  此外,通过双王城盐业遗址群遗存的大量盐灶形状判断,方形铁盘或圆形铁釜是金元时期主要煮盐工具。制盐流程大致为从卤水井汲取卤水,通过过滤沟让卤水得以净化,最后在盐灶上置铁盘或铁锅熬煮成盐。从双王城遗址发掘

  现场可以判断,金元时期铁盘长约1.5米宽约1米;铁釜直径约1米。

  3处龙山文化遗址为盐圣故里提供实物佐证

  夙沙氏亦称宿沙氏,是居住在山沿海的夙沙部落首领,为神农的诸侯臣子,因其最早发明煮海制盐,后人尊其为盐宗。关于夙沙氏所在的时代,吕氏春秋·用民篇曰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路史也认为夙沙氏是炎帝之诸侯。据此,我们可以把夙沙氏推定在炎帝或略早时期。双王城盐业遗址群的考古发现说明寿光是古时的制盐心和盐文化的发源地,3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的考古发现,更是为夙沙氏在寿光煮海为盐提供实物佐证。

  关于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明代彭大翼的山堂肆考羽集二卷煮海条云夙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红白黑紫五样。盐政史谓世界盐业莫先于,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可以确认,夙沙氏既是我海盐生的发明者和倡导者,又是我海盐生的创始人。

  关于夙沙部落的活动地域,比较一致地认为,夙沙部落属于黄河下游一带的古夷原始部落的一个氏族,主管海盐,但历史记载较少。太御览曾有记载,宿同夙沙卫,齐灵公臣,或可说明在春秋战时期,夙沙部落仍在寿光沿海一带。

  在寿光历史人物一书,也有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远古时代,居住在山沿海寿光北部一带的一个原始部落,他们以渔猎为生,部落首领夙沙氏聪明能干,臂力过人,善于用绳结网,捕获禽兽鱼鳖。一天,夙沙氏用鬲打半罐海水生火煮鱼,此时一只野猪飞奔而过,他急追,等扛着野猪回时,罐海水已熬干,罐底出现了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蘸点尝尝,味道又咸又鲜。夙沙氏便用细末就着烤起野猪肉,味道鲜美可口,那白白的细末便是海盐。

  2009年9月,由寿光市盐局撰写的寿光海盐生起源与发展研究成果,在第九届世界盐业大会上正式发表,得到了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进一步认定了夙沙氏在寿光市边沿海煮海为盐的史实,确定了寿光是世界海盐生发祥地的地位。经过专家组严格评审,材料审定和实地勘察,2012年5月22日,盐业协会正式命名寿光为海盐之都。

  2012年8月23至24日,以盐圣·盐都与寿光为主题的海盐科技文化座谈会在寿光召开,自全的专家学者就夙沙氏的历史渊源和寿光海盐科技文化进行了研讨。专家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多年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对寿光的地理区位特征历史传承文化特质大量遗址群的发现和考古证明等展开讨论,得出了寿光是盐圣故里的结论。据考证,夙沙氏居住在山沿海的夙沙部落也就是今寿光的沿海海域。

  为对夙沙氏煮海为盐进行深入探究,寿光市还成立了华盐宗科技文化研究会,以专业视角,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寿光盐业历史文化。

  历朝历代寿光都是全重要盐区

  寿光制盐历史悠久,有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尚书·禹贡在介绍九州时记载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上。厥贡盐絺,海物惟错。意思是渤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嵎夷治理好以后,潍水和淄水也已经疏通了。这里的土又白又肥,海边有一片广大的盐碱地。这里的田是第三等,赋税是第四等。这里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海品多种多样。说明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朝初期,寿光生的海盐已成为进献朝廷的贡品。

  历朝历代,寿光都是全重要盐区。除双王城盐业遗址群,境内还存有内最早记载制盐历史和制盐工艺的盐志碑盐学碑,记载原盐运输的盐道碑,具有极高的盐业考古价值。寿光县志记载至朝初年,齐太公以地负海,始通渔盐之利山盐法志。自此盐归有,税盐生。直到秦始皇统一,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汉代寿光为山设盐官的七郡县之一。魏晋南北朝时,青州置灶五百四十六,计岁合收盐二十万七千零八斛十斗为一斛山通志。

  元朝初年,始有官台场名。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山所隶之场,凡一十有九,曰官台王家岗固堤另据青州府志卷七载官台场庙学在县北七十里营里社,创于元大德十一年,元末废。盐城在县北八十里。此时的官台场地面较大,西长达100公里。明洪武初年到崇祯末年,山始终有19场,官台场为其一,明末,官台场有锅灶百余口。

  清道光年间,山盐场几经裁并,仅余8场永利永阜王家岗富官台西繇石河涛雒。从光绪22年开始,官台盐场发展较快,到清光绪34年,寿光官台盐场成为山最大的盐场。

  本报记者 张文志

  寿光历史与传奇栏目,通过对已发掘遗址文物及现存史料梳理并加以采访还原,力图展示寿光各个时期的历史典故人物成就等文化现象。欢迎广大读者稿提供线索。

  邮箱

上一篇:【评论】淮滨县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23-2023年度淮滨县县长质量奖获奖企业的决定 下一篇:【轻松】天津又一博物馆免费开放了战国文物首亮相,掀开尘封的记忆